更新时间:2018-06-21点击:2623
“为政之要,莫先于用人”。选什么样的人、用什么样的干部,怎么激励干部、如何能上能下,始终是保持干部队伍战斗力、关乎兴衰成败的大事。
有人说,用人是一门“技术活”。人尽其用就是让骏马到草原驰骋、让雄鹰去搏击长空。选人用人不只是“技术活”,更是“政治活”,最重要的是把好用人导向的“方向盘”,用好评价标准的“指挥棒”,体现事业为上的价值取向。
这一点,在中办日前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通读全文,“大力选拔敢于负责、勇于担当、善于作为、实绩突出的干部”的导向格外鲜明,今天新闻头条,对考核评价科学性、针对性、可操作性的要求十分明确。字里行间,处处体现着让优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的标准和机制。
改革伊始,一部叫作《乔厂长上任记》的小说曾风靡一时。面对工人积极性缺失、干部之间矛盾重重,“乔厂长”能够勇敢地说“就得这么干”。众多读者视他为敢负责、敢挑担、敢改革的代表,发出用人制度“不改真的不行了”的感慨。读者的感慨,折射出人们对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干部的渴求。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?进入新时代,无数攻城拔寨的任务在等待干部带头冲锋、迎难而上。“对个性鲜明、坚持原则、敢抓敢管、不怕得罪人的干部,符合条件的要大胆使用”“突出实践实干实效,让那些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”,正是要旗帜鲜明地把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用起来。
置身新时代,有为才有位。把好“方向盘”,就是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:需要什么样的人、不用什么样的人,力挺哪些人、提防哪些人,让好干部标准在每一项人事使用中得到具体体现;用好“指挥棒”,则是从“考什么、如何考、结果怎么用”等方面提出要求,凸显干部考核工作的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效果导向,按照规定该重用的大胆重用,该容错的大胆容错,该调整的大胆调整,调动和保护好各区域、各战线、各层级干部的积极性。
《意见》中的七条要求,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。在个别地方,说起来是一套标准,做起来是另一种态度,一边是“鞭打快牛”,一边却总让“老黄牛”吃亏。在少数单位,破解难题时就把闯将当作“排头兵”靠前用,出现失误时则把他们当“责任人”往前推。在一些上级领导眼里,表态多调门高的干部更“讨喜”、哪怕行动少落实差也无所谓。最后的结果,是干与不干、干多干少、干好干坏一个样,甚至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果。对此,中组部负责人强调,组织部门将严格督促检查,确保文件精神落地见效。有了这样的态度和作风,《意见》确立的导向才可能在实践中收到真正的实效。
完善选人用人机制、提振干部士气,需要踏踏实实的探索,更需要识人辨人的智慧。现实中,忠于职守、担当奉献的干部常常默默无闻,新闻资讯,而“机灵活泛”的干部却擅长包装,只有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担当、又看大事要事难事中的表现,才能高下判清、明确区分。在无明确限制的领域探索试验出现失误怎么办?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走了弯路怎么算?只有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三个区分开来”原则,坚持事业为上、实事求是、依纪依法、容纠并举,不让勇敢担责者寒心,也不让厚爱变为溺爱和放纵。
“共产党员为什么怕?为什么不敢讲话?为什么不敢负责任?”邓小平同志曾有如此“三问”,坚持原则、勇于担当的气概溢于言表,对干部敢打敢冲敢拼的期待溢于言表。让干部想为会为敢为,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,“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、激励和约束并重,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,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,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、踏实做事、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。”树立这样一套体制机制,选用一批“铁一般信仰、铁一般信念、铁一般纪律、铁一般担当”的干部队伍,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无往而不胜。
(据2018年5月29日《 人民日报 》文章《把好“方向盘”,用好“指挥棒”》)